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9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開幕式并發表題為《謀求持久發展 共筑亞太夢想》的主旨演講。演講中,習近平概括了中國經濟“新常態”的三大特點。
今年5月,習近平在河南考察時指出,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這是中央領導首次以“新常態”描述中國經濟。此次演講中,“新常態”被概括為三個特征: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自此,“新常態”已經被精準定義,它的三個特點所分別對應的正是,經濟增長速度、經濟增長結構、經濟增長方式。
從經濟增長速度來看,在經歷改革開放30年的高速增長后,“新常態”所定義的中高速增長——7%左右,雖然較之過去是一次放緩,但放在世界范圍內,依然處于前茅。之所以強調要從高速增長換軌到中高速增長,一方面,是因為過去的高速增長存在著不平衡、高成本的特點,而中高速增長不但利于改變過去的高能耗發展模式,也能夠實現各行業、區域的發展平衡;另一方面,也正因為中國過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在全球經濟低迷的情況下,中國經濟依然能夠保有7%的中高速增長速度,它對于有效彌補各地區間的發展差距,依然具有必要性。
從經濟增長結構來看,2013年,我國第三產業(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46.1%,首次超過第二產業;今年上半年,這一比例攀升至46.6%.但美國等發達國家服務業已占GDP的80%以上。因此,優化我國經濟增長結構,提升服務業比重是“新常態”下的一個重要表現與任務。服務業比重如何,不僅關系到經濟增長的質量與結構,更涉及到經濟增長成果的共享問題。 隨著國民收入的提升,國民的服務性消費與精神消費需求已大為增長,適時加速第三產業的發展,既有助于持續提升經濟發展的就業吸納率,也便于改善國民的消費結構,促進國民生活的水平的提升。
從經濟增長方式來看,過去持續數十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高投入和高能耗的投資與要素驅動,也是我們常稱之為的粗放型增長。這種增長在保障經濟增速的同時,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可小視,從長遠看,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理念,也難以代表一個國家的真正經濟實力。事實上,現代國家的經濟競爭,已經愈發表現為創新層面的競爭。因此,強調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變為創新驅動,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更新,可以說是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一個重要標志。
從高速化的粗放式增長邁向中高速的新常態,期間必定要經歷換軌的陣痛。正如有關學者所總結的:當前,中國正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復雜局面。但從長遠來看,這是經濟發展提質增效所必須面對的成長陣痛,它更多帶來的新的經濟發展機遇。
于國內而言,經濟速度與結構的調整,必將淘汰一大批落后產能,促進行業的革新,孕育一大批新興行業,個人的就業與創業機遇大增;經濟增長更加注重契合民眾的消費需求,必將對促進國民增收帶來實質性的推動作用,而國民收入的增加又將反過來促進內需的繁榮。
在國際層面而言,中國經濟的順利轉型、轉軌,步入新常態將對世界經濟的可持續增長提供重要保障。如本次APEC會議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聚焦中國主導推進亞太自貿區建設。一方面,中國更好地融入世界經濟的發展格局,提升本國的經濟實力與影響;另一方面,亞太地區的經濟繁榮,也離不開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的包容性增長。
擁抱新常態,抓住新機遇。只要拿出敢為天下先的勇氣,銳意改革,激勵創新,步入“新常態”的中國,必將愈來愈體現一個自信、擔當的大國者姿態,真正“讓人民過上更加安寧富足的生活,讓孩子們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