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上的食材在部分餐飲業經營者看來,也已是危機四伏。深圳羅湖一家餐館,為了規避風險,就自建了食材化驗室,檢測蔬菜農藥殘余、肉菜瘦肉精、海鮮類孔雀石綠等。羅湖區方面對此表示肯定,并表示要選定并幫扶一批企業完成建立快速檢測實驗室。
餐飲業經營者自建食材化驗室,確保食材的安全達標,對于消費者的健康消費,以及維護自身的市場利益,都是一件好事,甚至還可以說是企業維護食品安全責任的必要擔當。事實上,按照我國的法律規定,食品生產企業需要建立自己的檢測實驗室,對原材料與產品進行自我抽查檢測,并記錄在案。可以說,食品生產企業的自檢,是食品安全體系中的法定環節。只不過,這些規定是否適用于餐飲業顯得比較模糊,不具強制性,所以餐館自檢食材才顯得讓人耳目一新。
當然,餐館自建食材化驗室,就個案而言是逼出來的無奈之舉,“超級牛扒”瘦肉精事件,讓企業一夜之間從紅火的巔峰跌入了冷遇的低谷,市場的代價倒逼企業食品安全意識的覺醒。不難看出,餐館本身也是食材供應鏈條產品超標含毒的受害者。而這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來自權威部門檢測與監管的缺失,問題食材普遍入市,受不到任何處罰,相反形成了劣幣驅良的環境,安全的食材賣不起價格,良心的餐館難以買到成本匹配的安全食材。
不否認,餐館自建食材化驗室,能夠維護自家的食品安全,但是僅憑一家的力量,是難以扭轉問題食材供應的環境。一方面,自檢的成本太高,每月5萬元是不小的代價;另一方面,自檢的結果不具權威性,無法成為維權的依據,追回供應商的違規成本。單純自身的選擇權,有限的市場份額,對供應商是構不成實質性的制約。比如,個案的餐館自檢出問題食材,供應商不認可不給予退貨即是如此。
餐館自檢食材無法替代公共責任,來自權威機構的檢測,以及依據檢測結果采取必要約束甚至懲處措施,健全規范有序的市場規則,才可能營造食材經營市場整體安全的環境,給市場消費的選擇創造條件,也能使得來自企業的自檢給食品安全建設錦上添花。比如,餐館自檢食材完全可以發展成為行業的自檢,即行業協會建立共同的檢測機構,對供應商的產品進行檢測,結果共享,既降低行業的檢測成本,同時也增加與供應商博弈的籌碼。
所以,當地食品監管部門支持幫扶餐飲企業建立檢測實驗室有必要,但更為關鍵的還是要加快食品安全公共檢測機構建設,建立檢測范圍的全覆蓋的網絡和常態的抽檢機制,完善問題食品、原料的處理機制,建立食品安全黑名單制度等等,守牢公共責任。在此基礎上,餐館自檢食材才會成為食品安全管理的延伸和補充,否則,只會成為公共責任的轉嫁,反而成為企業不可承受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