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背景
誠信建設是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八大報告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加強誠信建設,建立健全社會征信體系,褒揚誠信、懲戒失信。
2014年6月,國務院印發《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部署加快建設社會信用體系、構筑誠實守信的經濟社會環境。《綱要》提出三個階段目標涉及四大領域,分別為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司法公信建設,涵蓋了方方面面。
2014年7月30日,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出席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工作座談會,強調誠信是道德之基,要立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根本,以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為重點,堅持教育引導與依法監管相結合,堅持集中整治與建立長效機制相結合。
[權威論述]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企業無信,則難求發展;社會無信,則人人自危;政府無信,則權威不立。
——習近 平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必須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激發人們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提高道德實踐能力尤其是自覺踐行能力,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華民族一代接著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們的民族就永遠充滿希望。
——習近 平
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基石”。加快建設社會信用體系,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性工程,既有利于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規范市場秩序、降低交易成本、增強經濟社會活動的可預期性和效率,也是推動政府職能轉變、簡政放權、更好做到“放”“管”結合的必要條件。
——李克 強
建設社會信用體系是長期、艱巨的系統工程,要用改革創新的辦法積極推進。
——李克 強
要完善獎懲制度,全方位提高失信成本,讓守信者處處受益、失信者寸步難行,使失信受懲的教訓成為一生的“警鐘”。
——李克 強
加強誠信文化建設,讓誠實守信成為全社會共同的價值追求和行為準則,通過持續努力,打造良好信用環境。
——李克 強
國以誠立心,人以誠立身。
——劉奇 葆
要立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根本,推動誠信建設制度化、規范化、長效化。
——劉奇 葆
[現狀概述]
近年來,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取得一定進展,但與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發展階段不匹配、不協調、不適應的矛盾仍然突出。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
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尚未形成,社會成員信用記錄嚴重缺失,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尚不健全,守信激勵不足,失信成本偏低;
信用服務市場不發達,服務體系不成熟,服務行為不規范,服務機構公信力不足,信用信息主體權益保護機制缺失;
社會誠信意識和信用水平偏低,履約踐諾、誠實守信的社會氛圍尚未形成,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食品藥品安全事件時有發生,商業欺詐、制假售假、偷逃騙稅、虛報冒領、學術不端等現象屢禁不止,政務誠信度、司法公信度離人民群眾的期待還有一定差距等。
[深刻內涵]
社會信用體系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社會治理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法律、法規、標準和契約為依據,以健全覆蓋社會成員的信用記錄和信用基礎設施網絡為基礎,以信用信息合規應用和信用服務體系為支撐,以樹立誠信文化理念、弘揚誠信傳統美德為內在要求,以守信激勵和失信約束為獎懲機制,目的是提高全社會的誠信意識和信用水平。
[現實意義與重要性]
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重要手段,對增強社會成員誠信意識,營造優良信用環境,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促進社會發展與文明進步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正處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攻堅期。現代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是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改善市場信用環境、降低交易成本、防范經濟風險的重要舉措,是減少政府對經濟的行政干預、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迫切要求。
我國正處于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促進資源優化配置、擴大內需、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前提,是完善科學發展機制的迫切要求。
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轉型的關鍵期。利益主體更加多元化,各種社會矛盾凸顯,社會組織形式及管理方式也在發生深刻變化。全面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增強社會誠信、促進社會互信、減少社會矛盾的有效手段,是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要求。
我國正處于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上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的拓展期。經濟全球化使我國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高,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社會交流更加密切。完善社會信用體系,是深化國際合作與交往,樹立國際品牌和聲譽,降低對外交易成本,提升國家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必要條件,是推動建立客觀、公正、合理、平衡的國際信用評級體系,適應全球化新形勢,駕馭全球化新格局的迫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