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滇東北大山里的村民知道地震遲早會來。兩年前,這個位于地震帶上的貧困地區就有近百人死于地震。在此次地震的震中魯甸龍頭山鎮,土坯房大多坍塌了。震源較淺、震級較大是重要原因。但就在一片廢墟旁,6棟采用抗震設計的小樓屹立不倒。當地一直在推廣抗震房,但對于人均年收入只有4300元的昭通市魯甸縣農民而言,抗震房十幾萬元的造價幾乎是天文數字。(見8月6日《新聞晨報》)
6.5級的魯甸地震,造成的后果何以如此嚴重?連日來不少網友在問。據專家分析,此次地震是2000年以來云南省境內發生的最大地震,一方面是震源淺,另一方面是人口密度高,受襲最嚴重的魯甸縣,人口密度為全省平均值的2倍。此外,調查顯示當地農村房屋以磚混合土木結構為主,普遍抗震性能差。
這場地震讓我們再一次看到了國人的頑強,也“意外”發現了震區的貧困。據報道,魯甸農民人均年收入只有4300元,而2013年我國農村人均年收入約8900元。
魯甸是孤例嗎?兩年多前,國務院扶貧辦發布的國家級貧困縣名單顯示,全國共有592個貧困縣,其中云南有73個。這次地震共殃及4個地方,昭通市魯甸縣、巧家縣、昭陽區和曲靖市會澤縣,全是國家級貧困縣。
2012年9月7日,云南昭通彝良縣發生地震。有個細節讓人難忘,在彝良虎邱村的一個安置點,第一次吃方便面的孩子們直接把未開封的調料包丟進面里,吃過之后還說方便面很香很香。如果記者沒有夸張,這確實令人震驚和黯然。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今年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人以上,決不讓貧困代代相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使6億人口脫貧,成就舉世公認,靠的是市場化改革激發了社會發展活力,是政府不斷加大扶貧力度。扶貧是衡量社會公平、民生福祉的“溫度計”,讓更多的貧困人口脫貧,他們才能過上好日子;提高經濟水平,他們才有錢建抗震房。
地震救援仍在爭分奪秒進行,從救援到安置,再到災后重建,需要一系列制度安排。而如何徹底改變震區的經濟落后面貌,更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