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預算編制是企業根據自身經營目標,科學合理地規劃、預計及測算未來經營成果、現金流量增減變動和財務狀況,并以財務會計報告的形式將有關數據系統地加以反映的工作流程。
財務預算可以根據不同的預算項目,分別采用固定預算、彈性預算、增量預算、零基預算、定期預算和滾動預算等方法進行編制。
一、固定預算
固定預算又稱靜態預算,是把企業預算期的業務量固定在某一預計水平上,以此為基礎來確定其他項目預計數的預算方法。也就是說,預算期內編制財務預算所依據的成本費用和利潤信息都只是在一個預定的業務量水平的基礎上確定的。顯然,以未來固定不變的業務水平所編制的預算賴以生存的前提條件,必須是預計業務量與實際業務量相一致(或相差很小),才比較適合。
固定預算的缺點:一是過于呆板,因為編制預算的業務量基礎是事先假定的某個業務量,所以在這種方法下,不論預算期內業務量水平實際可能發生哪些變動,都只能以事先確定的某一個業務量水平為編制預算的基礎;二是可比性差,當實際的業務量與編制預算所依據的業務量發生較大差異時,有關預算指標的實際數與預算數就會因業務量基礎不同而失去可比性。例如,編制財務預算時,預計業務量為生產能力的90%。其成本預算總額為40 000元,而實際業務量為生產能力的100%,其成本實際總額為55 000元,實際成本與預算相比,則超支很大,但是,實際成本脫離預算成本的差異包括了因業務量增長而增加的成本差異,而業務量差異對成本分析來說是無意義的。
二、彈性預算
彈性預算是按照成本(費用)習性分類的基礎上,根據量、本、利之間的依存關系,考慮到計劃期間業務量可能發生的變動,編制出一套適應多種業務量的費用預算,以便分別反映在各種業務量的情況下所應支的費用水平。在編制預算時,變動成本隨業務量的變動而予以增減,固定成本則在相關的業務量范圍內穩定不變。分別按一系列可能達到的預計業務量水平編制的能適應企業在預算期內任何生產經營水平的預算。由于這種預算是隨著業務量的變動作機動調整,適用面廣,具有彈性,故稱為彈性預算或變動預算。
彈性預算的優點:一是預算范圍寬;二是可比性強。彈性預算一般適用于與預算執行單位業務量有關的成本(費用)、利潤等預算項目。
彈性預算的編制程序為:
(1)確定某一相關范圍,定在正常生產能力的70%~110%之間。
(2)選擇業務量的計量單位。
(3)按照成本性態分析的方法,將企業的成本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兩大類,并確定成本函數(y=a+bx)。
(4)確定預算期內各業務量水平的預算額。
三、增量預算
增量預算是指以基期成本費用水平為基礎,結合預算業務量水平及有關降低成本的措施,通過調整原有費用項目而編制預算的方法。增量預算方法比較簡單,但它是以過去的水平為基礎實際上就是承認過去是合理的,無需改進。因為不加分析地保留或接受原有的成本項目,可能使原來不合理的費用繼續開支,而得不到控制,形成不必要開支合理化,造成預算上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