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長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粗放型經濟增長,一種是集約型經濟增長。要使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就得實現從粗放型經濟向集約型經濟的轉型。
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是在生產要素質量、結構、使用效率和技術水平不變的情況下,依靠生產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擴張來實現經濟的增長。例如通過開發更多的資源、擴張更大的生產場地、投入大量的勞動力和機器的方式,來追求產品數量的增加以拉動經濟的增長。在改革開放初期,一方面我國可以依靠人口紅利來帶動經濟, 那時60后、70后是人口高峰期,以制造業為例,工廠要擴大生產規模,很容易招到更多工人去投入生產;另一方面依靠大量開采環境資源來拉動經濟,依靠高污染、高耗能的企業帶動GDP的增長。這種粗放型的方式雖然也使我國經濟得到了發展,但是投入高、耗能高、低質量、低產出,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不顧后果的發展方式也造成了經濟生活中的一系列矛盾,隨著我國人口結構的變化,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勞動力人口的減少,勢必會造成制造業的人力成本增加,人口紅利的消失也會給經濟發展和養老問題帶來更多的負面影響;之于環境,PM2.5讓我們無法再繼續這種犧牲環境的發展方式,不能花20年的時間發展經濟,卻用200年的時間治理環境,習近平同志也曾說過:“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何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兩山論就深刻的說明: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
所以,必須積極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經濟增長轉為集約型經濟增長,而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是依靠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通過提高生產要素的質量和使用效率,通過技術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提高資金、設備、原材料的利用率而實現的增長。例如,在制造業,通過提高科技水平,提高機器生產效率來代替過高的人工成本;在環境方面,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勞動者素質,減少環境污染,將一些高污染企業遷出城區甚至關停或者整改,加大環境保護的力度。將經濟發展的方式從注重產品數量轉移到提高產品質量和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上來。才能更好的優化產品結構、促進科技進步、增強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