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
(一)本病在發展中國家多見于嬰幼兒,而發達國家則以青年為主,且常有不潔食物史、喝生水及旅游史,臨床癥狀主要為發熱、腹痛、腹瀉、發熱多為38℃左右,或無熱;腹痛為臍周及全腹痙攣性疼痛,多伴里急后重;腹瀉次數一般不多,且可間歇性血便。確診有賴實驗室檢查。
(二)實驗室檢查
1.大便常規
外觀為粘液便或稀水便。鏡檢有較多白細胞,或有較多紅細胞。
直接涂片檢查病菌方法是在一玻片上涂一薄層糞便,并慢慢地加熱固定。然后把涂片浸于1%堿性品紅液中10~20分鐘,繼之用水徹底漂洗。鏡檢涂片上顯示細小、單個或成串,海歐翼形、S形、C形或螺旋形兩端尖的桿菌為陽性。
2.細菌學檢查
可取患者大便,腸試子、或發熱病人的血液、穿刺液等為檢材,用選擇培養基,在厭氧環境下培養,分離病菌。若具有典型的菌落形態及特殊的生化特性即可確診。
3.血清學檢查
取早期及恢復期雙份血清做間接凝血試驗,抗體效價呈4倍或以上增長,即可確診。
鑒別診斷
(一)細菌性痢疾
典型菌痢有高熱、腹痛腹瀉、瀉膿血便。腹痛在下腹或左下腹,左下腹明顯壓痛,且有腸索,伴明顯里急后重。糞檢有較多膿細胞、吞噬細胞。重者常脫水。這都有利于和本病區別。
(二)其它
細菌所致腹瀉,如鼠傷寒、致病性大腸桿菌、耶氏菌、親水氣單胞菌,其他厭氧菌等,單從臨床有時很難鑒別。懷疑時應依靠病原學和血清學來確診。
(三)腸道外感染者
須與沙門菌病及布氏菌病鑒別。
更多信息請查看醫學考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