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5世紀,人類社會開始向近代邁進。世界近代史是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并逐步形成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和向壟斷階段過渡的歷史。
第一節 新航路的開辟
從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由于西歐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商品貨幣經濟的急劇增長以及西歐各國和東方國家貿易聯系的擴大,歐洲人開始了規模浩大的海上探險和殖民遠征。其中,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堅信地圓說,認為只要一直向西航行,也一定能到達中國和印度。哥倫布先后四次進行了橫渡大西洋的航行,到達了美洲大陸沿岸的很多地方。哥倫布雖然沒有到達他夢想中的亞洲,但他開辟了從歐洲前往美洲的航路。沿著哥倫布開辟的航路,1519~1522年,西班牙支持的另一位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的船隊繞過了美洲南端的海峽,橫渡太平洋,完成了環球航行。
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葡萄牙和西班牙從海外獲得大量財富,一躍成為歐洲最富有的國家。荷蘭、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也緊隨其后,紛紛加入海外探險的行列,開辟了歐洲前往世界各地的航路。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歐洲人發現了許多以前根本不知道的地方,他們把這個過程稱為“地理大發現”。
哥倫布
哥倫布,意大利人,著名的航海家,他最先發現了美洲大陸。1492年,哥倫布在西班牙王室的資助下,乘三艘帆船,經過69天的艱苦航行,先后到達巴哈馬群島中的小島、古巴和海地,哥倫布誤認為他所到達的地方就是印度,因此,稱當地居民為“印第安人”(印度人),這個名稱一直沿用下來。哥倫布直到死一直誤認為自己所到的是印度。后來,意大利另一位航海家亞美利哥,證實哥倫布所到達的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塊“新大陸”,于是這個大陸就被稱為“亞美利加”洲。
麥哲倫,葡萄牙人,著名的航海家,他率領的船隊最終完成了環球航行。1519年,麥哲倫率領船隊作環球試航,從西班牙出發,橫渡大西洋,沿巴西海岸南下,繞過美洲南端的海峽——后被稱為麥哲倫海峽,進入另一片遼闊的海洋,因沿途風平浪靜,航行很順利,麥哲倫高興地把這片海洋稱為“太平洋”。這樣,人類第一次實現了環球航行,從而證明了地圓學說的正確性。
麥哲倫船隊經印度洋,繞好望角,返回西班牙。如此,從歐洲繞過非洲或繞過南美洲到達亞洲的新航線都開辟出來了。隨著新航線的開辟,葡萄牙和西班牙率先開始了對海外的殖民活動。
第二節 文藝復興
14~16世紀,在資本主義最早萌芽的意大利,首先迸發出一股資產階級文化的新潮流。許多知識分子從各方面沖擊封建教會的束縛,建立資產階級人文主義的世界觀,要求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來考察一切,強調發展個性,反對神權。他們反對封建神學,借助于古代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在當時人們看來,那種新文化仿佛是古典文化,特別是希臘文化在近一千年教會壓迫以后的復興。他們不恰當地把新興的文化運動叫做文藝復興。其實,那不是古典文化的復興,而是資產階級文化的興起。這場運動在15世紀后半期擴大到歐洲其他一些國家,16世紀達到高潮。運動中出現了一批代表人物。
但丁
佛羅倫薩詩人,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的先驅。他的名著《神曲》由“地獄”、“煉獄”和“天堂”三篇組成。在這部詩篇里,作者根據自己的愛憎,而不是按照教會的標準,把許多主教、教士,甚至教皇寫進“地獄”,讓他所崇敬的一些歷史人物在“天堂”里享受永恒的幸福。
達·芬奇
意大利人,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畫家,代表作有《最后的晚餐》和《蒙娜麗莎》。《最后的晚餐》描繪了耶穌和12個門徒最后一次共進晚餐時的情景,它雖取材于宗教故事,但人物栩栩如生,畫面布局勻稱,色彩調和。《蒙娜麗莎》畫的是佛羅倫薩一位富有的女市民,人物表情安詳恬靜,口角含著微笑,表現出青春的活力。為了提煉繪畫的藝術法則,他深入研究了解剖學、光學和力學,他還通曉生理學、物理學、數學、地質學、天文學,成為一位學識廣博的科學家。
莎士比亞
英國大戲劇家兼詩人,文藝復興運動的杰出代表。寫有37個劇本和許多詩。劇本包括喜劇,如《第十二夜》等;悲劇,如《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即《王子復仇記》)、《裘力斯.愷撒》等;歷史劇,如《亨利五世》等。作品真實地反映了現實社會中人們的思桐感情n劇本情節生動,語言優美,是珍貴的世界文學遺產。
第三節 宗教改革
15世紀以來,天主教會日益腐敗。隨著西歐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的發展,天主教會逐漸成為西歐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于是出現宗教改革運動,它的目的是為了進行資本原始積累,資產階級迫切要求沒收天主教會的財產和土地,建立適合資本主義發展的“廉潔教會”。它實質上是一場反封建的社會政治運動。它在解放人們的思想、促進近代文化的繁榮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馬丁·路德
1517年,德意志資產階級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馬丁·路德,起來反對教會對德意志的搜刮,倡議宗教改革。反對天主教會的運動迅速高漲。后來,德意志許多地區的諸侯占有了天主教會的財富,建立了不受羅馬教皇管轄的新教會,即路德教派。德意志的宗教改革是一場宗教外衣掩飾下的反封建斗爭。路德教派后來推廣到北歐一些國家。
加爾文
加爾文,法國宗教改革家。遭法國政府迫害,逃亡瑞士。他反對教皇,批判教會,在瑞士日內瓦進行宗教改革。16世紀30年代,加爾文發表著作,提出新的神學觀點,否定羅馬教皇的權威;他還提出建立民主教會的主張,適應了新興資產階級激進派的要求,即加爾文教派。加爾文教派是新教中的激進派,影響遍及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