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陸地上的自然帶
一、陸地上的自然帶
自然地理環境是由氣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彼此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滲透而形成的有機整體。在這個巨大系統中,一個或某些要素發生變化,必然引起其他要素發生相應的變化。例如在第四紀的四次大冰期中,地球氣候幾度變冷。冰川覆蓋面積顯著擴大,海平面降低,陸地面積增大;河流侵蝕因海面降低而加劇;生物有的死亡,有的被迫南遷(北半球),土壤也發生相應的變化。氣候轉暖時,冰川退卻,海平面上升,陸地縮小,生物和土壤又發牛相應的變化。
在自然地理環境這個整體的不同部分,如不同尺度和不同區域,無論是自然地理過程,還是作為其結果的自然地理特征,都表現出極為顯著的差異。例如我國東南部濕潤多雨,西北地區干旱少雨。江西的九江夏季非常炎熱,有火爐之稱,而附近的廬山上卻涼爽宜人,是避暑旅游勝地。自然地理環境及其組成要素的特征,按照一定的方向發生分化,形成不同級別、多種類型的自然區域,叫做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從全球來看,由于所處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不同,大致可以劃分出自然景觀各異的區域,這些區域分別具有一定的熱量和水分組合,以及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類型,并且占有一定的寬度,在地球上呈長帶狀分布,叫做自然帶(表7—1)。植被是各自然帶最明顯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