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質量的優劣除與藥材的品種、種質、栽培密切相關外,其有效成分在藥用動、植物體內的形成和積累與其產地關系亦很密切,藥材的產地對藥材質量優劣影響很大。古人對此早有認識:《神農本草經》在序錄中載:“土地所出,真偽新陳,并各有法”;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中指出:“諸藥所生,皆的有境界”,并列出40多種中藥材生于何地、何種土壤者良;《新修本草》載:“離其土,則質同而效異”;李時珍日:“性從地變,質與物遷”;均充分認識到產地與藥材質量的密切關系。
同種藥材,產地不同,質量不盡相同。我國許多常用中藥材產地廣布,但因產地東、西、南、北、中各不相同,其地勢、土壤、氣候(氣溫、光照、降雨)、水質、生態環境各異,造成不同產地的同種藥材質量上的差異,有時這種差異甚至是巨大的。如甘草(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干燥根)甘草酸的含量因產地不同,從1.16%~6.11%相差5倍多;葛根[野葛Pueraria lobata(Willd.) Ohwi的干燥根]中的葛根素含量因產地不同,含量從l.04%~6.44%,總黃酮的含量從1.42%~7.88%,相差5~6倍;青蒿(黃花蒿Artemisia altrtua L.),廣布北半球的亞熱帶至溫帶,我國從海南島至黑龍江均有產,據報道,其抗瘧有效成分青蒿素從北到南,含量差異巨大,從痕量~0.9%,相差5—6個數量級;再如防風[防風Saposhnikovia divaricata(Turcz.)Schischk.的干燥根],原產東北及內蒙古,引種到南方栽培后,其藥材常分枝,且木化程度增高,與原有的性狀特征相差甚遠。這些藥材質量的差異必然導致臨床療效的差異。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頒發的“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中藥材GAP)”要求中藥材GAP基地在選址時,一定要注意選擇生產優質藥材最適宜的產地建立種植基地,是科學的,完全有必要的。
更多信息請查看醫學考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