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2014年5月11日,深圳遭遇2008年以來最嚴重暴雨,嚴重內澇使城市變成“水城”,深圳大學等多個地方都可以“看?!?。這座年輕的現代都市在30多年的時間里,陸續修建了13700多公里的下水道,卻依然在暴雨面前不堪一擊。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深化安全生產管理體制改革,建立隱患排查治理體系和安全預防控制體系,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城市地下管網建設與維護應當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嚴防埋下重大隱患。
2014年6月,在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加強城市地下管線建設管理的指導意見》中提出管網建設三個時間表:2015年底前,完成城市地下管線普查,建立綜合管理信息系統,編制完成地下管線綜合規劃。力爭用5年時間,完成城市地下老舊管網改造,顯著降低管網事故率,避免重大事故發生。用10年左右時間,建成較為完善的城市地下管線體系。
【標準表述】
李克強曾指出,我們的城市亮麗光鮮,但地下基礎設施仍是短板。面子是城市的風貌,而里子則是城市的良心。只有筑牢里子,才能撐起面子。這是百年大計。唯有重視了看不見的地下,才有面子可言。
城市地下管線是指城市范圍內供水、排水、燃氣、熱力、電力、通信、廣播電視、工業等管線及其附屬設施,是保障城市運行的重要基礎設施和“生命線”。近年來,隨著城市快速發展,地下管線建設規模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等問題凸顯,一些城市相繼發生大雨內澇、管線泄漏爆炸、路面塌陷等事件,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城市運行秩序。加強地下管線建設管理是保障城市安全運行,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和提高城市安全發展質量的必然要求。
政府盲目追求GDP和追求政績,致使城市基礎設施長期投入不足,歷史欠賬較多,“重面子、輕里子”、“重地上、輕地下”的管理理念,使城市排水管網排澇能力明顯偏低。而且管網建設涉及環節與部門繁多,各自為政,多頭管理,導致漏洞百出,嚴重影響城市正常運轉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中國各大城市日漸出現如火如荼的“改建”熱潮,首當其沖的當屬城市“地下管網”改造。隨處可見的道路挖掘施工不僅影響了城市交通,更大大地浪費了社會人力、物力、財力,而每年夏季頻發的城市內澇“看海”又刺痛了百姓的神經。增強城市應對特大暴雨等自然災害的能力,走一條可持續的科學城市管網路線,規劃建設一個系統、集約、共享的“地下管網平臺”勢在必行。
【具體措施】
一、使城市規劃更科學,明確責任。政府是城市文明建設的組織者、引路人,政府在推進城市文明建設時的目標、措施和責任,直接決定著一個城市的綜合文明程度。我們應全面加強城市總體規劃,加強對于綜合發展戰略的研究能力。
二、中央層面要進行“硬約束”,在考核地方政府官員時應增設對地下基礎設施建設考核的指標,對市政管理者的關注方向進行引導。在中央“硬約束”的同時,地方城市管理者也應該對自身進行 “軟約束”,提高自身對于城市建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逐步建立和完善科學管理機制,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糾正重地上輕地下、重建設輕管理、重使用輕維護等錯誤觀念,真正提高市民的生活水平,惠及于民。
三、嚴格監督,加強問責。將行政置于陽光下,導入有效的公共監督,讓公眾充分發揮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嚴控相關權力的腐敗和資本暗箱操作。